首页 >> 鹤草堂文化 >> 正文

《玉函宝鉴》上集之六经崇元篇

2011-7-15 14:34:38  阅读数:  来源:本站  作者:刘继祖

    佛经有云:“一卵爆发成三界,两仪分闢奠五行,前不知其前,后不知其后,此身为何?唯空与无,空不空兮而体固,无不无兮而形成,物物据此以成体,物物据此以成形。”这里的“一卵爆发成三界”不是近代天文学家不久前在外层空间发现一百亿年前的一次宇宙“大爆炸”;也不是指的现在具有蛋黄蛋白在一定条件下的破壳而出。所谓一卵可能指的是碳原子团,因为它是现在一切生物体中皆存在的最简单的化学元素之一,根据天体物理学上许多光谱分析的研究,确定了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天体上都有碳,它的形态是游离的碳原子,蒸气,或随着温度的不同而采取和氢、氮化合的形态以及其他各种形态。在地球上,在它还是处于炽热状态中的时候,碳是采取蒸气的形态存在着,但是在地球开始冷却的时候,即凝结一滴一滴的东西或坚硬的微粒,这些东西和构成地心的重金属一接触就和它们发生化学作用,而形成碳化物。地球进一步冷却的时候,在地球的大气中形成过热的水蒸气就和这些碳化物化合,于是形成最简单的有机物,即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由于水中氧的作用,而被氧化因而就形成各种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后来形成一层水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时候,各种有机化合物都溶解于水中,各种碳水化合物就彼此发生不同的化学作用,而且和水发生化学作用,因而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中也就包括蛋白质,但这一批蛋白质不是活的,只是一种胶状凝结体(半流体的,肉冻一样的东西),不过由于内部的物理化学的特殊结构,一点一滴的胶状凝结体都能够吸取溶解于其周围水中的有机物,并使之“同化”,这样一来,它们不但就生长起来了,而且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种不仅能吸取营养物,而且有消化、排泄、运动、收缩、对刺激的反应与繁殖等执行生命的完整机能,有的生根于固定的湿润的土地上,有的则可以自由行走,于是地球上的自然界,便分化为植物界、动物界、无生物界,此三界统属于色界。由此说明万物的生成变化均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即只有在阴阳能够保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平衡协调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使存在于无机界中的各种元素不仅在化学上能够互相分别开来,而且在相互化合的构体上也能互相分别开来。否则要是阳胜于阴,则阴从阳化,其结果便如太阳一样,到现在还是一个炽热的纯阳气体球。反之要是阴胜于阳,则阳从阴化,其结果便如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水星那样,虽然它距太阳较近,只有五百八十万公里,由于它的自转和绕日公转周期几乎相等,也就决定了它永远以一面对着太阳,另一面背着太阳,背着太阳的一面称为黑半球,因为永远得不到从太阳上来的热量,所以温度低得和绝对零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相差不远,象这样纯阴境界,不但水结成了坚冰,就连氢氧等一类最耐冷的气体也会被冻成硬棒棒的固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太阳和水星上面是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的。距太阳的六十亿公里的冥王星,也冷到摄氏零下二百二十度以下,也很难有生命。宇宙间的各种元素是统一的,在一切转化中间是永远存在着的,所以说:“前不知其前,后不知其后”,不仅如此,因为它们是属于微观世界的物质,单凭人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但看得见大大小小宏观世界的物质却是由这些看不见的元素原子所构成的,从这一事实来说,故曰:“此身为何?唯空与无,空不空兮而体固,无不无兮而形成,物物据此以成体,物物据此以成形。”这里面的空与无,是用来作用训释哲理的,与“眼不见为净”的“净”字一样,故当作如是观。

    地球上之所以有形形色色之万物,是因为“两仪分闢奠五行”之后所产生,两仪是指天地造化之元,阴阳之多寡强弱,以定五行不同质态。如天一合,地五为六而成水;天二合地五为七而成火;天三合地互为八而成木;天四合地五为九而成金;天五合地五为十而成土。故五行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它能代表地球上万物的构体、万物的属性与天地万物的相互关系,依其形、象(形即有形之实体,所谓质态是也;象乃其所表现之功能,如声、光、电、磁、气等)代表与互相类似及有必然联系之事物,后世以五行学说演示事物变化规律,如木生火而化土,火为能之释放的最高表现形式,言木生火者,即——木把所吸收的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于体内,转化为经营生理的动能,当其被释放出来时,木就会由焦枯变成炭,释放完毕后则化成灰,归属于土,故土为火之余(即剩余物质)。土生金而化水,金为土之镇重物质,其轻者为尘,故尘主升浮,金主沉降,此土之从形质上分阴阳也,所以土得水,水中有氧,金受氧化,则化为浆——液体物质,观水可以提炼出金属元素可知。失水则尘逸而余金。水生木而火,水为典型的液体物质,中有微阳之气,言水生木者,因木体内荣养机体与经营生理之物质,除空气与太阳能外,皆从土中摄取,然必赖水以输入,故木无土则不长,无水则不生,以此为证。以明能量与质量守轻,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及物质不灭转化的定律与新陈代谢的定律。以五行顺以相承,承者继其生化也,间以相克,克者制其不务德,即妄行也。如是则循环以相生,使生化之本不断,此为常。反之如木不能制土则土不务德,火不制金则金不务德,土不制水则水不务德,水不能制火则火不务德,如是则以力相胜,背离伦常,乘侮胜复,循环相杀,洵至偏胜则偏衰,偏衰则偏绝,此为变,但复已而平又复转常,以此为证,以明承乃制,亢则害之定律,与常变倚伏之定律。以阴阳之中各有阴阳,二二如四化为四象,有此必有彼,相反又相成与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化为王、相、休、囚、死。《太玄》曰:“五行用事者王,王所生相,故王废(休)胜王囚,王所胜死。”这是说当令用事者为王,王所生之气为相,因子能扶助自己,王之母气为休,因子既当家主事,父母即应退休,王所不胜之气为囚,如不把它囚禁则它所胜之气必不能王,王所胜之气为死,因平时都要受胜已之气抑制,到了胜已之气当令主权,自然更没有生路可言了。此乃五行盛、衰消、长的规律,如木王、火相、水休、金囚、土死;火王、土相、木休、水囚、金死;土王、金相、火休、木囚、水死;金王、水相、土休、火囚、木死;水王、木相、金休、土囚、火死。以四乘之而统于一,说明无物不然,个体之中有群体,即各种不同的个体,与这些个体相互作用随着外部环境(包括时、空)的变化,发生与时盈虚随势消长的变化和转化,有的旁转,有的对转,只要一经改变了原成份的比例,则物质的体态和性能也就会发生变异。

    五行具储运行不息而化生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为本,六经为标。六经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陈慎吾老师曰:“中医书籍,虽汗牛充栋,要皆不出六经大法,于此着手必有矩可循。”至于六经实质则未之闻。

    太阳之本质,乃天一生水,覆盖于地表,上应离之化而为气,下济坤元之用而为水,故气生于水,亦能化水,于卦为坎  ,说明水为天一气体元素所化,故其名为太阳也。从离则化热而主疏泄升散,从坤则化寒而主收引凝闭,两相搏击则寒热互见。故太阳以寒为本,以太阳为标,少阴为中见之气,其化从标从本。太阳与少阴互为中见之气,乃水火之变化耳。

    阳明之本质,乃地四生金,于卦为兑  ,兑者象氤氲粘腻之温气,遇寒则还原为水,从大气中分离出来而下降,故曰阳明,又曰燥金。盖空气脱湿蒙则清明而化燥,故金曰坚成,其特点为明、燥、实,畏湿而恶热。阳明既以燥气为本,以阳明为标,太阴为中见之气,其化从乎中,阳明与太阴互为中见之气,即燥与湿互相转化。

    少阳之本质,乃水火合德,于卦为既济  ,既乾   坤  交泰,抽中易之象。此火承天阳,而出自地中而为暑,以其能熟化物而不焦,为生化之能源,名曰少阳,又曰相火。其特点是得水以济之则留恋不脱,得土以堤之则蛰藏不露,有无为而无不为之妙。故少阳以火气为本,以少阳为标,厥阴为中见之气,其化从本,少阳与厥阴互为中见之气。

    太阴之本质,乃地五生土,于卦为谦  ,说明地球虽五行具备,但水覆于地表,火聚于地心,藏德而不露,故名曰太阴,又曰湿土,其特点是集润、湿、和之大成,故离火下济能生化万物无行不粘。故太阴以湿气为本,以太阴为标,阳明为中见之气,其化从本。

    少阴之本质,乃地二生火,降槁其间,于卦为离  。离者,裂也。为物质裂变,释放出大量热能,煹灼之象,名曰少阴,又离为众阳之宗,又曰君火,其辐射至地面则坎离既济转换为熟化温。故少阴以热为本,以少阴为标,太阳为中见之气,其化从标从本。

    厥阴之本质,乃天三生木,于卦为益  ,阳气乙乙逆阴上冒,往复推荡,诘诎转舒,惊蛰之家,故其名曰厥阴,又曰风木。故厥阴以风为本,以厥阴为标,少阳为中见之气,其化从乎中。

    夫天地六气之变化,以水火为根据,以时空为条件,司天在泉皆有六步之变。人体六经气化病,依日传变,或合或并,乃时也;五脏因强弱而感犯,或兼或联,乃空也。但多有不依时空而变化者,原因甚多,其中以误治最为普遍,仲景举出种种坏病,皆医之过也。如当今治疗发热、咳嗽、腹泻、血压增高等等,多以退热、止咳、止泻、降压为手段……要知症往往是正邪交争之反应,医者当以扶正祛邪,不可助纣为虐也。愚常叹曰:医病难医人难医医尤难。